〈 前言〉

《寶湖藏津》是南投縣埔里鎮寶湖宮天地堂(地方上慣稱為「地母廟」)的廟誌,書寫這個地區地母信仰從發跡到建廟濟世興宮的歷程。主要依據一百三十三本扶鸞記錄簿,輔之以私人筆記、公文等資料撰寫,並搭配人類學的口述訪談、參與觀察法,琢磨十六個月之作。扶鸞記錄簿是地母廟四十七年乩日內容的第一手文獻資料,有關建廟的記載尤其詳盡,為今日五殿廟貌成形的生動註解外,先賢栩栩如生的事蹟,刻畫著歷史印跡,肯定了宗教價值的實踐意義。基於此,《寶湖藏津》在內容與架構安排上,除了在呈現地母廟的發展特色上力求精準外,它的完成,更是對先賢們信仰堅定與建廟艱辛,獻與充滿敬意的回饋。

《寶湖藏津》一書已於民國一〇八年五月二十四日正式發行,本網站主內容乃依據《寶湖藏津》而來。〈寶湖簡史〉為地母廟從民宅供奉《地母經》發跡,到七十餘年後信眾遍及全台的歷史精要,其中四十七年扶鸞致力於「建廟、啟化與施方」三大任務,更是地母信仰中有關「眾志成城」價值觀的試煉與考驗,因而成就了今日的榮景。〈台島無二〉闡述二十四年五殿建造以及慈恩街開路的經過,建築所構成的「寶湖全景」廟貌,實踐寶湖宮天地堂作為津渡寶筏的意象外,也是「天地雙全」五殿概念以及「台島無二」樸實創意的延伸。歷時二十四年的建廟過程,人心、意志與耐力更是考驗。

〈施方濟世〉是扶鸞時期與建廟、啟化並列的三大廟務之一,具體的內容包括煉藥丹、添丹水、開專門方劑、藥籤等救世黎民,地母廟早期因而有「救世堂」的美稱。至於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煉藥丹,主要的啟示在於讓眾人體認宗教實踐與回歸初心的本份。

〈啟化萬民〉說明扶鸞時期第三類廟務,著重推動儒家體系的入世教育,也就是從日常生活力行合乎價值標準的個人修為,是做鸞生的重要規範。扶鸞時期神界獎勵眾生積德行善的賜功詩,以及仙佛勸善訓詩,是當時鸞生珍視,並且懸掛、公開展示並流傳後代的寶物。

即使今日的地母廟不再以鸞堂自居,且其廟際網絡早已遍及全台,但宗教儀禮的進行,仍然依循埔里地方傳統的形式,除了重視誦經卷的儀式效用外,更呈現出一種鸞堂與齋堂兩類儀式的並置現象,因而「請誥」、「作佛讚」、「敬果」、「獻敬」以及「三獻禮」混合使用。〈歲時祭儀〉除了陳述這個重點,介紹地母廟歲時祭儀類型外,特別展示了昔日天父巡狩,以及現今地母聖誕的盛況。

〈薪傳寶湖〉則在說明地母廟發展過程中不同人群的聚合,特別是管理組織方面的變化,從傳統的管理人制走向現今財團法人董事會合議制,繼續肩負著帶領地母廟走向未來發展的重任。

〈走過七十年〉編年摘記地母廟建廟過程、管理組織發展、其他重大廟務與種種廟際交流;〈從零開始做廟誌〉陳述《寶湖藏津》十六個月成書經過與著述原則,〈獻敬與存藏〉則見證了地母廟執事人員以古禮向地母敬獻廟誌,並分送存藏於全台圖書館的做法。

打開《寶湖藏津》,我們閱讀了寶湖宮天地堂篳路藍縷、興宮濟世的歷史過程,也體會先賢的人生智慧,以及對地母虔誠信仰的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