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坤元殿〉

「坤元殿」是地母殿區的主殿,它與城隍廳(右)、福德廳(左)並列,構成了「一殿二廳」的格局。前方設置有圍欄提醒進入坤元殿需要穿著儀式禮衣,因此到訪香客多半從內埕就地參拜,插上第一柱香後走向城隍福德兩廳完成參拜流程。除了早期施方濟世時重要的丹水神牌位供奉在福德廳外,廟方還特別將大家所熟悉的天公爐移至乾元殿外埕,內埕只放主神爐,目的是為了符合「天父地母」同祀格局。不過,比起這些祭拜的安排,屹立在正殿與三川脊上方的兩座迷你樓閣,以及搭配的象徵物設計更引人注目,這些都是地母廟為了突顯「台島無二」巧思的安排。其中展翅降臨的銅製金鶯雕塑,近年來開始有縮小版造型,應用在地母廟附近街道的路燈設計上,賦予了新的意涵與脈絡。

建築軼事

地母廟的舊建築在使用了十餘年後,有著樑柱坍塌的疑慮,扶鸞記錄簿透露著民國五十一年起建新廟的期許開始醞釀。民國五十二年農曆三月初地母廟神界職務異動,主席關聖帝君高昇任職他處,改由地母廟鎮殿地母接任新主席,接著在堂慶過後,展開一次久違的奉旨大巡,目的是「掃瘟、求甘霖」,這股氣勢鼓舞了下一年建新廟的決心與魄力,但當時誰也沒料到,之後寶湖宮五殿建廟任務的完成竟花了二十餘年的光景。

民國五十三年下半年地母殿的主殿連同二廳工程正式啟動,三年半後先舉辦了神尊安座大典(民國五十七年農曆四月三日至四月五日),但後續與主殿的相關工程又花了兩年才宣告完成。由於建新廟採取「原地重建」的模式,考量廟址位於山前穴地的幅員有限,挖土整地是初期重要的工程。進行打地基的同時,神界陸續指示「一殿二廳」的規模(尺寸、配置)以及周邊空間規劃(土坡、外庭、路、善房、廚房、洗手間…等)。其中右側廂房因為被選定為臨時殿,以作為安置舊廟拆除後恭奉神尊所在之處,因此工程進度特別受到關注,地母廟神尊恭奉於臨時殿一年半後才請至坤元殿主殿安座。

打地基工程啟動不久後,天庭指派了建廟任務的神人分工。其中神祇楊公先師負責斟酌所有建物的尺寸、廖天君督導挖土工程,王天君則擔任總監工,頻繁降筆指示建廟細節。民國五十三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神祇南天使者在醒靈寺乩日降筆,傳達天界指派三十三位重建委員的名單,以及來自友堂與地方的顧問人選。同一時段王天君在天地堂通知眾人此事,並叮囑同心建廟,強調委員若中途辭退,則人神將會共同受到上天的懲罰。

月底,神界催促著絕對不可再延期後,廖天君督建的土部任務終於完成,可以繳旨回天。打地基的困難處在於它是一項完全依賴人力搬運砂石的工程,其中「切土」佔了總工程的七成,耗費一年半的時間;「壘白石」著重依大小、順序堆疊白石的技術,工程困難全依人力完成也說明神人眾志成城的建廟意志。

當進入此階段,可同時啟動混凝土造牆工程,民國五十五年農曆五月間,扶鸞記錄簿記載了「水泥成宮」的訊息。在那個沒有挖土機的年代,建廟切土所動員的人力遍及枇杷城(枇杷里、杷城里)的家家戶戶,以及埔里其他地區志願發心的信眾參與。許多人栩栩如生地形容當時如何一面開鑿廟後方的山坡地,一面用畚箕將土擔到廟前(現在八卦九龍池)填高地勢的過程,其中不少抱持著「暗時做廟、日時做自己」的精神參與。整個日以繼夜的愚公移山過程,在天界指示下,以「記功」回饋參與者的勞力付出,指派人員登記到場工作者姓名、工作時段,並且每隔十天奏疏一次,將功記表上達天聽。

民國五十七年農曆四月,眾人辛苦了三年半,終於迎來了神尊的安座日,但這其實是一次尚未謝土的鎮座大典。王天君在年初就已預告,正殿主體與屋頂的工程告一段落後,就先迎請諸神尊安座,為此特別交代了雕刻大尺寸的地母與侍女神像,凡儀態特徵、服飾意涵、雕刻師姓名、木材取得地點等都有詳細的指示,眾人因此結識了未曾謀面的木雕師傅李昆漳。李昆漳曾描述那時的場景,三川和八卦九龍池還沒有完成前,廟埕是在正殿前方,他就是在那裡雕鎮殿地母。雕刻時旁邊總是圍了一大群人,雖有人不看好三十出頭的他有能耐雕刻鎮殿地母,但也有十分擅於使用鏈鋸或斧頭的高手,在打神像粗胚時協助切砍木料或翻面。

地母廟從年初「玉旨懸堂」起到大典前三個月內共經歷二十一次乩日,這段時間的扶鸞訊息大量集中在主殿裝潢以及祭儀準備的細節上。這麼慎重的原因是因為鎮座除了「安座啟用典禮」外,另有「鑾輿遶境」與「三天超渡法會」兩項任務要執行。為此,廟方的人力動員超過三百人次,以九大組、二十分組規模協力完成這些任務。其中焦點活動「鎮座」的安排除了由地方頭人剪綵啟用一殿二廳的空間外,各神尊及其相關宗教象徵物並由一批人員浩浩蕩蕩、護持請入主殿,淨化後開光。待就定位後廟方以「獻敬」禮進行第一次祭拜,友堂應邀觀禮見證。祭典結束不久,神界傳來祝賀詩詞,肯定眾人建廟功績,甚至以一批執事者的姓名入詩註記,而雕刻師與刺繡師傅也同樣獲得了賜字嘉獎。

尚未謝土的坤元殿在鎮座大典後才著手台基區的靈獸「臥龍、麒麟」雕塑,不過由於鎮座後廟務重心轉向煉藥丹與藥籤長達半年之久,緊接著又開啟三川建設,因此坤元殿的台基雕塑一直拖到民國五十九年中才密集趕工,並在母娘聖誕前完成開光點眼。當時王天君指示暫停三川建設,先完成八卦九龍池,同時也進行台基的臥龍、麒麟雕塑。不過,後者進行得並不順利,人神關係也再次面臨緊張局面。

整整兩個月的扶鸞記錄簿裡記載著臥龍與麒麟的雕刻細節、神明驗收時動怒、師傅重做、完工日一再拖延…等訊息,還有一次王天君為此生氣回天、主席地母也棄職離宮,眾人於是誦經懺悔,祈求神界降臨、返堂。資深的耆老還記得重打石材數次,以及挨罵連連的雕刻師,在白天廟口遇到正乩生(阿旗)時的驚恐表情。當年正殿台基的雕刻被要求打掉重來數次,花費超出預算,嚴重影響九龍池經費支出,執事們為此曾操煩不已。

建築亮點

北式美學觀的寶湖全景,是地母廟留給世人建築亮點的第一印象,其中坤元殿四平八穩建築風格奠下了關鍵性的基礎。作為寶湖宮五殿建設中的第一座宮殿,天界對於坤元殿「北式建築」的定位與風格有著許多提醒與討論,扶鸞記錄簿的相關訊息,超過一半以上集中在建廟初期的五個年份裡。天界以「雅正」、「四維(圍)八達」形容北式建築,強調廟宇莊重沉穩、工整對稱,表現在屋頂造型以及廟體形貌的處理上。

(一)坤元殿屋脊區:太子樓、通天球

設置在坤元殿屋脊上緊密相連的「太子樓」與「通天球」,是地母廟自豪的設計。太子樓被界定為地母的「逍遙樓」,透過大象造型的斗栱銜接坤元殿,其中象鼻為栱,象頭為斗,雖然十分特別,但一般人在本區抬頭仰望時,瞧見的景物還是以樓閣門前的金鶯居多,並非位置不甚明顯的大象。這隻(銅製)金鶯護門,天界當初指示雕刻細節時,交代要把牠的形體表達成「著地降落」的姿勢,同時又有「金鶯出谷」的意涵。雖然記錄簿對此並無進一步解釋,從扶鸞時期地母廟的定位來看,「金鶯出谷」或藉「新鶯出谷」,指涉仙佛以勸善訓詩啟化萬民之意。

此外,扶鸞紀錄中記載楊公先師指示太子樓高度不能太低、須看起來大方,且符合北式雅正風格;元始天尊也要求樓閣四周圍以欄杆,並在正面裝置三面窗戶,雕上「九鳳朝牡丹」的立體圖樣,讓整體呈現對稱、重複但精緻、穩重的一面。太子樓啟建於民國五十五年中,也就是切土結束,水泥成宮的階段,鎮座典禮後隔年年初,樓閣進行了加高的修改。緊鄰的「通天球」大約也是在切土結束後神界才開始指示做法,鎮座前擇日安置,約二十餘年之後(民國七十九年)歷經一次整修。

通天球不僅在視覺空間上連結了天父地母二宮,它的細部設計與擺放在地母殿區的位置,更有「演繹宇宙運行法則」的深刻意涵。首先,通天球的球體是用四大片正銅鑄造,代表著地球的「四部洲」(即佛教宇宙觀概念的人間四天下),球體上方的雙面鏡可「照映/看見世人善惡」。通天球下方的葫蘆座前後各有一相近的八卦圖樣,但後方的八卦中央寫上「無極」二字,前方則以「太極」字樣區別。神界曾指示這座通天球的雙面八卦,應與三川脊敬神台上的「五麟扶兩儀」設置一起解讀,代表宇宙運行的演繹法則,亦即無極生太極,太極進而生兩儀、四象、五帝的概念。

此外,從五殿建築的整體設計來看,坤元殿的這座通天球,連同乾元殿頂部的另一座「天球」,是屬於「前後對稱」的組合;在最初的規劃裡尚有在太陰殿與太陽殿屋脊設置「太陰球」、「太陽球」左右對稱的構思,但因施工困難,嘗試過後決定將雙球改至殿內,形成隱性對稱,呼應北式的四平八穩格局。

(二)坤元殿台基區:臥龍、麒麟

坤元殿台基的臥龍與麒麟雕刻是鎮座典禮過後才進行的工程,是建廟以來第二批石雕作品,神界對於靈獸的表情神韻、移動姿態、毛髮與尾巴飄逸方向、腳蹄與爪的細部,乃至丹書、用印、顏色等皆有所要求,因此雕刻過程可說歷盡艱難與考驗。臥龍、麒麟於民國五十九年農曆十月間開光點眼,迎接即將來臨的地母聖誕。

(三)坤元殿主殿區

坤元殿「一殿二廳」的設計決定了地母殿區的內埕大小,依據四圍原則,三川五廟門的總寬度因此定調。城隍與福德作為陪祀神祇乃埔里鸞堂大廟的傳統,與此並行的另一組神明「瑤池金母、天上聖母」,供奉在正殿左右兩側配祀,則屬地母廟自己的實踐脈絡。坤元殿落成後地母的雕像增加,分工也隨之產生變化,其中大尊鎮殿地母擔任「主席」,小尊開基地母轉為「副主席」,後來又雕刻了一尊「爐主地母」以及五尊地母「五母」分擔廟務。剛落成時所有的神尊(福德與城隍外),都安置在主殿,隨著四殿陸續完成,神祇排列位置遂產生微調,目前兩側「大尊」的金母與聖母配祀神格局,是民國七十三年乾元殿鎮座時確立。

主神供奉在內殿,門楣區掛著「地母尊佛」、「極樂寶殿」的匾額,昔日扶鸞在此內殿進行。主殿過廊的龍柱立於民國五十四年底,這是地母廟的第一對龍柱。神界對雕龍柱的細節沒有太多的指示,但叮囑了工作期間任何人不得跨越、小孩不准靠近嬉戲等基本原則。這對龍柱被神界視為地母殿區「九龍一宮」格局的一部分,與三川的龍柱、台基的臥龍並列。至於新廟與舊廟之間的連結性則透過「對聯」延續,三川敬神台以及主殿內幾處的對聯沿用自舊廟。

坤元殿聯匾

坤元殿相關詩選

大事記

  1. 民國53年上半年整地
  2. 民國53年10月正殿動工
  3. 民國53年12月天地堂重建委員會成立
  4. 民國54年12月立龍柱
  5. 民國55年12月拆舊廟、舊廟神尊安座臨時殿
  6. 民國57年3月通天球(坤元殿)安位
  7. 民國57年4月太子樓完工、坤元殿鎮座典禮、遶境、三天超渡法會
  8. 民國59年11月臥龍安位、麒麟安位
  9. 民國79年6月通天球(坤元殿)整修完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