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寶湖簡史〉

寶湖宮天地堂座落於埔里盆地金鶯山南麓、海拔五百多公尺處,共祀「地母」(無上虛空地母至尊)與「天父」(無極老祖),並依此建構了「天地雙全」的五殿廟貌。由於地母至尊為開基神祇,靈驗事蹟聞名遐邇,人們一般習慣以「地母廟」稱呼之。寶湖宮天地堂從一間民宅供奉《地母經》發跡,過程中逐漸成為枇杷城(枇杷里、杷城里)聚落信仰中心,到了今日奉祀地母信眾已遍及全台,來訪香客絡繹不絕。

寶湖宮天地堂自民國五十年起即為埔里廟宇聯誼組織的一員,民國九十三年被推為全台地母至尊總廟,與之互有往來的宮廟五百餘間,歷年造訪廟壇累計已過數萬。時至今日雖然不再扶鸞施方,「救世堂」的美稱也成為歷史,然而寶湖全景的格局,年度儀禮的嚴肅與熱鬧,廟埕廣場熙攘的信眾,寶湖宮天地堂成為虔誠敬地母的信仰中心。

開堂濟世

埔里奉祀地母至尊的發跡地為緊鄰枇杷城的珠仔山聚落一角(現今溪南里境內),當時梁傳興於大正三年(民國三年)以石爐奉拜地母與《地母經》,兩年後神龕發爐,及時讓梁家躲過大地震劫難,傳為美談。大正十一年(民國十一年)梁壬生遷居枇杷城寶湖堀,十五年後才有機緣雕拜金身。到了昭和十六年(民國三十年)地母至尊開始救世,透過一群鄉賢(余相水、余相松、林陳鴛、徐福信、梁壬生、蔡火傳、蔡東白、蔡東幸、蕭琴絨)扶持,在王、余、宇三家輪流借用場地進行「扶金輦」(八仙金剛輦);民國三十四年透過乩童張金英傳達「闡教濟民、匡正人心、導人行善」指示後,遂轉為武乩開口辦事方式。

建廟、啟化與施方

民國五十三年下半年坤元殿動土,寶湖全景正式啟建,二十四年間續分三次鎮座,分別是民國五十七年(坤元殿)、民國七十三年(乾元殿、太陽殿、太陰殿),以及民國七十七年(神農殿)。前十五年先完成「地母殿區」(地宮),包括坤元殿、三川、八卦九龍池,以及與濟世興宮相關的慈恩街開路三大工程;後九年接續完成「天父殿區」(天宮)的乾元殿、太陽殿、太陰殿與神農殿四殿。

目前地母廟的五殿格局,連同慈恩街所構成的「寶湖全景」,是扶鸞時期的首要廟務,歷經二十四載終於完成。寶湖全景中的地母廟是津渡眾生的「寶筏」,慈恩街則是引領更多人上船的途徑。全景中的地母廟五殿,乃依循「天地雙全」的設計理念,亦即天宮(乾元殿、太陽殿、太陰殿、神農殿)與地宮(坤元殿)搭配而成完整格局。

地母廟施方聲名遠播,早期有「救世堂」的美稱,扶鸞經常到深夜兩、三點。施方可分煉藥丹、添丹水、開專門性藥方(訓方)、藥籤等,其中醫治婦科、小兒科、內科、傷科、眼科、感冒…等專門方劑,以及兩套藥籤,都是宣揚教義、救世黎民不可或缺的憑藉;藥丹產生的神奇過程,被認為是天界對眾生心性虔誠度的考驗,參與者「志堅立德、刻苦任勞」方能獲得妙應。不過,扶鸞結束以及政府法令的限制,使得今日地母廟施方濟世僅剩八卦九龍池一項,藥書與藥籤已不再公開提供。

地母廟扶鸞時期啟化萬民的任務,主要偏重在鸞生修為的具體力行上。鸞生將自己的姓名登記在地母廟,成為子弟,祈求地母特別保佑,同時遵守鸞則約束,其內容除了規範個人衣冠、敬神禮節、合乎禮儀的應對進退外,同時也要勤誦經文,以及端正社會善良風氣。神界則會以賜功詩獎勵眾生積德行善,以仙佛勸善訓詩,做為宣講與社會教化之用,其內容除了傳達功德蔭子孫的概念外,大部分陳述儒家三綱五常與四維八德的生活實踐。

祭儀與薪傳

寶湖宮天地堂在經歷七十餘年的發展後,此時已告別埔里鸞堂廟宇的定位,走向以地母信仰為中心的跨區域網絡連結。雖說如此,廟方的歲時祭儀還是依循著地方傳統的做法,採用鸞堂風格的「請誥」、「三獻禮」,以及齋堂的「龍華科儀」組合而成,並且強調「經卷」的效力,認為只要心存虔敬,人人可以透過誦經讓自身的心願獲致天地感應。請誦經卷數目的多寡是祭儀或者重要廟務成敗的關鍵,進行普渡、求斗、扶鸞時期鍛鍊新乩、煉丹與藥方籤,均皆仰賴經卷數量。起建新廟時眾人勤誦經卷面對毫無進展的困境以利早日完成,民國九十七年地母廟更成立誦經團的「法會組」以助各項祭儀,請誦經卷依然在地母廟展現其儀式效力。 寶湖宮天地堂一直以來最盛大的年度祭儀是農曆十月十八日的「地母聖誕」,近年來地母信仰的表達形式,已隨著台灣民間信仰發展,出現多樣性的變化。延續數日的地母聖誕往往召喚無以計數的志工,自發性地參與各類廟務,令人動容。廟方依循埔里地方傳統的敬神在神聖場域中,與其他來自各地的祝賀儀式並置而不互相干擾的一面,是「虔誠敬地母」最真實的表現。 地母廟在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不同模式的管理組織,以此符合鸞堂定位,與因應國家的寺廟管理政策。目前的「財團法人寶湖宮天地堂董事會」,創立於民國六十八年;在此之前,「管理人」、「堂主」與「委員會」先後存在過。這些管理組織與「鸞生團體」、「誦經團」,乃至來自四面八方的各類「志工」等,共同構成地母信仰維繫、推動與實踐的重要管道,是薪傳寶湖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
董事會在民國七十年代完成了歷時九年的天宮建設,民國八十九年地母廟部分建築物因九二一大地震損毀而重修,接著數年之內完成五門牌樓、天字型歡迎門,最後在民國九十四年底,連同起造的鐘鼓樓、環保金爐、花園造景與停車場等建設,一同進行盛大落成典禮。民國八十七年在人事糾葛中停止了扶鸞,地母廟對社會教化與積德行善轉為舉辦敬老會、設置清寒獎學金、補助文化教育活動,以及各類急難救助等,繼續發揮廟宇的社會功能。

地母廟,走過七十年,鸞堂色彩逐漸退去,完成了「天地雙全」的寶湖全景,成為跨區域網絡下地母至尊總廟,神尊、耆老、鸞眾、信徒所積累的生活實踐與功德,依然代代薪傳。